——道里区妇联在全省加强服务型基层妇联组织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道里区妇联主席 周秀华
2015年5月11日
在省、市妇联的精心指导下,道里区妇联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妇联组织建设,目前已基本形成纵向妇女组织健全、横向妇女组织形式多样、妇女队伍多元化、妇女工作社会化的崭新格局,妇联组织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道里区妇联先后获全国妇联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示范区、全国家庭教育示范区、全国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区、省“三八”红旗集体、省妇女维权工作先进集体、省首届妇联工作创新奖等几十项荣誉称号。主要做法:
一、强基固本,构建党建带妇建工作新格局
本着“强基础、求发展、增活力”的指导思想,以“抓组织、带队伍、强能力”为切入点,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夯实妇联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基层妇联组织网络完善。道里区辖23个街(镇)、116个社区、42个村,妇联组织组建率100%。积极开展创建“五好基层妇联组织”,90%以上已达到“五好”标准。在工作中形成“带思想、带组织、带队伍、带阵地、带载体建设、带作用发挥”等“六带”党建带妇建工作模式。区委组织部已将妇建内容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考核。
--干部队伍选配齐强。全区23个街、镇均设专职妇联主席职位,19个街道妇联均设正科级领导指数。100%的社区(村)妇联干部(村妇代会主任)均进入“两委”班子。购买公益性岗位,为街道、社区配备了50名妇联协管员,选聘了39名兼职妇联副主席,为妇联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全区有3万余名热心妇女事业的巾帼志愿者、各类新兴妇女组织的骨干和农村妇女合作组织的带头人,成为妇联组织服务广大妇女的重要人力支撑。
--阵地资源配置优化。全区各级妇联整合社区资源,均设置了妇女之家、家长学校、姐妹港湾--妇女维权服务站、家庭暴力投诉站、外来嫂平安之家等妇女活动阵地,并在党员电教室内设立了妇女工作专栏,实现了资源共享。几年来,创建省级标准化“妇女之家”25个。筹资40余万元,为全区60个社区(村)“妇女之家”配备办公设备(工作展板、电脑、打印机、照相机、移动硬盘、书籍)等,为“妇女之家”提档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我们建立了基层妇联全年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妇女代表联系制度、妇联工作、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制度等。对街、镇妇联实行重点工作、平时工作、创新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工作格局,推动妇女工作均衡开展。
二、创新发展,扩大妇联组织建设覆盖面
按照“哪里有妇女群众,哪里就有妇女工作”的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在不同行业、界别、领域中扶持和发展团体会员,努力构建社会化妇女工作管理新格局。
--拓展组织领域。我们重点从女性就业密集、党建基础扎实的“两新组织”入手,在全区285家非公企业建立了妇女组织,其中按行业和类别成立托幼组织联谊会、商会、餐饮协会等39家,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集贸市场、餐饮服务、退路进厅的农贸市场等地建立“流动妇女之家”14个,在曼哈顿、龙江银行埃德蒙顿支行、龙江银行中央支行、中央大街商会、爱建地区商会等建立了“妇女之家”,为我们从多角度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了组织保障。
--创新组织形式。构建“1+X”妇联组织形式。组建了“女干部联谊会”、“女企业家协会”,在“联”字上做文章;在社区建立女子健身、合唱、舞蹈等各类队伍450多支,拥有会员5000多人;在农村建立村妇代会+基地+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妇女组织,如红提、奶牛、食用菌协会等,形成信息共用、技术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有效提高了妇女的组织化程度。
--探索妇联网络组织设置。在互联网飞速发展时代,为将妇女工作做到最广大的妇女群众之中,我们建立了手机短信平台、“道里最美家庭俱乐部”微信订阅号、“道里区家庭法律咨询服务平台”微信订阅号、道里区妇联微博、QQ工作群等互联网平台,进一步尝试了从实体组织到虚拟组织的延伸,扩大妇联组织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我们投资拍摄了“守望相助,向阳花开”—道里区妇联寻找“最美家庭”电视片,在优酷网得到较高点击率。全区30余户“最美家庭”事迹在网上得到广泛宣传,其正能量得到广大网民的点赞。
三、求真务实,在服务妇女群众中实现妇联工作新发展
抓住“妇女所急、党政所需、妇联所能”的领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把妇联组织建设成为广大妇女群众信赖和依靠的“妇女之家”。
--适应多元需求,搭建“八位一体”服务平台。我们创建了集妇女“参政议政、教育培训、创业就业、调处纠纷、帮扶救助、身心健康、文体娱乐、居家服务”为一体的“八位一体”--社区“妇女之家”工作模式,为广大妇女提供多功能、人性化、立体快捷式服务。该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并获得省妇联首届妇女工作创新奖,全国妇联副主席宋秀岩、陈秀榕先后视察了我区“八位一体”--“妇女之家”,给予充分肯定。五年来,通过妇女之家,共安置妇女再就业15,700人(次)、为1680名城乡妇女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4188万元、组织各类培训517场,树立各类典型500个(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好人榜入选者贾秀芳、全省道德模范杨惠、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王广云等),全区450多支文体队伍活跃在基层,带动更多的妇女和家庭迈向健康幸福的生活。
--项目化运作,搭建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改变过去行政化工作方式,联合社会组织主动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我们精心设计并实施了道里区“紫丁香”家庭综合服务项目,以“妇联+义工+社工”的工作模式,推进“好妈妈大讲堂”、“女性法律讲堂”、“道里区家庭文化节活动”、“巾帼志愿者服务‘五进’特殊家庭活动”、“巧女兴家业”等项目,为全区20000余名母亲提供家庭教育、技能、法律、健康、礼仪等知识培训;有200名巧女实现在家中就业,增加了家庭收入;为220名空巢、失独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实现了服务专业化、扩大化,进一步提升妇联服务家庭、服务妇女的能力和妇联工作水平。
--维权发展,搭建服务民生的平台。区妇联与公、检、法、司、民政、人社等部门联合,分别设立了妇女维权工作站、女子公诉组、妇女维权法庭、家庭暴力投诉站、家庭暴力庇护所、“姐妹港湾”--妇女维权服务站等维权机构,形成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三年来,“筑网行动”各成员单位共受理妇女维权案件4639件,全部得到及时的处理。作为全国实施妇女儿童两个规划的示范区,我们超前超标准完成了2011—2015年两个规划的各项指标,在全国和省市先行示范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宣传工作,为在全区营造男女平等发展环境做出积极努力;建立了由市妇联帮扶中心、区慈善基金会、“贾秀芳救助贫困妇女儿童资金”、道里区女企业家协会、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等多元扶贫救助渠道,采取长期、定期、集中、重点帮扶救助等多种形式,五年来,共救助贫困妇女儿童10367人,救助金额达553.7万元,此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妇联工作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和百姓的赞誉。
使命所系、重任在肩。道里区妇联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妇联组织自身建设,更好地适应党对新形势下妇联工作的新要求、妇女群众对妇联组织的新期盼,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和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凝聚广大妇女,为建功“四个全面”战略而作不懈努力!
经验体会:
--党的领导是做好妇联工作的根本保证。区委、区政府切实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并提出维护妇女权益的具体举措,先后下发了《中共道里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妇女工作的意见》、《道里区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暂行办法》;按全区妇女人口每人1元的标准,将妇女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妇女儿童发展纳入政府民生项目,投入196万元,实现了“儿童之家”覆盖;五年来共提拔区妇联干部4名,其中有一名任区妇儿办的专职副主任,这在八区十县首开先河。
--创新务实、主动作为是妇联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妇联干部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勇于担当和不断创新使妇联组织充满活力。
--贴近需求,注重实效是妇联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每一项决策来自于百姓的需求,将虚功实做,亲民爱民与“接地气”是赢得百姓支持和使妇联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砝码。
存在问题:
--基层妇联干部任务重、兼职多、工资待遇低、服务妇女的能力有待加强。基层妇联干部普遍兼职过多,街、镇及社区(村屯)妇联干部平均每人至少兼三职,而且流动性较大。工资过低。尤其是村妇代会主任年工资最低3000元左右,基层妇联干部流动性大、兼职多,调研不够、工作能力不适应,影响了妇联工作的发展。
--妇联工作阵地较多,管理不规范,活动经费不足。按照上级妇联组织要求,妇联组织在基层阵地多、多牌子、人员少,又由于社区妇联干部兼职过多,有的形同虚设、活动经费短缺,阵地作用发挥不够。
--妇联存在组织孵化不够、工作方式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社会组织不断出现。如网络组织(驴友协会、QQ群等),现实中还有各类民间团体(狮子会、联盟、协会等),这些组织很有号召力,妇联如按原有的行政化工作方式,工作融入有难度,冲击了妇联原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妇联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职能的力度。
建议:
--希望能争取更多的惠及广大妇女和妇联干部的政策。建议上级妇联组织能争取协调出台像妇女小款担保贴息贷款政策一样的惠民举措。有“人”干事、有“能人”干事是做好妇联工作的前提。妇联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人”的问题,希望上级部门能提高广大妇联干部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待遇,切实关心妇联干部成长,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妇女儿童事业、壮大基层妇联干部队伍,激励妇女工作者献身妇女事业。
--改变行政化工作方式,增强妇联凝聚力和影响力。妇联组织应摆正位置,放下身段,淡化行政色彩,借鉴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充分发挥获得政府支持、调动社会资源、取得群众认同等方面的特有优势,将以往的社会工作由妇联组织“自己干”,转变为“组织别人干”,解决妇联工作人员少、专业能力不够、受益人群少的问题。